黎雄才和他的山水畫世界(七)

2020-04-26 10:39:19   來源:黎志宙 審核:黎國強       打印  轉發  字號:T

有學者曾經這樣論述,“1949年的歷史轉折,是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轉折,是戰爭和建設的轉折,因此,從大規模的解放戰爭轉向大規模的生產建設,社會的現實圖景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視覺的圖形也隨著有了相應的不同”。<1>顯然,在新的社會政治制度之下,新的社會現實圖景要求美術家們應該有與之相適應的新的表現形式。也就是說,傳統繪畫包括傳統山水畫,在新的社會環境中,確實存在改造的必要——尤其是山水畫對于社會現實的表達能力方面。

IMG_2298(20200426-102845).JPG

關于傳統山水畫表達現實的能力,1950年徐悲鴻在其《漫談山水畫》一文中表達了他不以為然的看法。他先從歷史的角度認為“山水于畫中為最后起之成物;因須綜合人物、鳥獸、建筑、營造、樹木、山水、一切構成在一幅中,非樣樣東西達到完成,不能有山水畫;而畫家又必須樣樣精通,才能創制山水畫”<2>,之后,徐氏在文章中對五代、北宋山水大加褒揚,說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寫出真情真景,所以至今日,仍予吾人親切之感”<3>,進而又挖苦董其昌等傳統派文人畫家,說“此輩人物鳥獸花木營造件件不會,方畫山水”<4>,并且同時將“四王”而下等也嘲笑了一番。之后徐氏總結說:“英勇抗戰一類題材,當然不能責之文人畫家;但中國古今文人最艷羨之事,最理想之境,莫過于桃花源;但此中人物雞犬,如董其昌、王石谷輩,能夢想得到么?這輩文人能勝任么?文人畫家,并桃花源尚不能想象,還有什么前途呢?總之藝術需要現實主義的今日,閑情逸致的山水畫,盡管它在歷史上有極高度的成就,但它不可能對人民起教育作用,并也無其他積極作用;其中杰作,自然能供我們閑暇時欣賞;但我們現在,即使是娛樂品,頂好亦能含有積極意義的東西。我們之中倘有天才,希望他能寫出各種英雄(如戰斗英雄等)的史實,各種模范的人物凸出著我們幸運遭遇這個偉大時代……倘從文化著眼,中國五代北宋山水畫,已成縹緲高峰,我們便有能力向上堆積,亦加高了有限;現實主義,方在開始,我們倘集中力量,一下子可能成一岡巒。同樣使用天才,它能使人欣賞,又能鼓舞人,不更好過石溪石濤的山水么!”<5>徐悲鴻的這篇文章,不惟是對傳統山水畫在新時代新社會存在合理性的否定,更重要的是,徐氏在以他自己得心應手的寫實主義繪畫理想,應合著一個來自延安并且作為新政權的文藝方針政策。而差不多同一時期,李可染和李樺也都在《人民美術》創刊號上分別發表了《談中國畫的改造》以及《改造中國畫的基本問題》等數篇文章,對于如何改造中國畫的問題作了探討。對于這些檢討文章的大致觀點,有人歸納為:“綜合起來說,就是認為國畫必須改造,而且并非沒有改造的可能。怎樣改造呢?則大致可以歸納為二點:1、畫家們要認真地改造自己的思想。2、批判地接受國畫的遺產?!?lt;6>顯然,傳統繪畫之不適應新社會的需要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畫家的“共識”。這種觀點在官方媒體上的集中出現,實際反映了新政權現實主義文藝路線在傳統繪畫領域的主導作用開始形成,同時,也預示著傳統中國畫改造的即將全面展開。<7>

IMG_2299(20200426-103528).JPG

圖21

尤其富于意味的是,關于國畫家寫實能力重要性的問題,在徐悲鴻《漫談山水畫》發表之前,高劍父曾經在一則褒揚自己學生黎雄才的筆記中,存在相類似觀點。他說:“以藝術分析來看,現寫古派的老畫師未曾無人,但只能以摹或臨一家,寫生則<全>然無所<措>手,忠實寫一只茶杯寫不出(國立藝專教授笑話)。黎就不是,要臨那樣就那樣,拈只<筆>出去,要寫那樣就那樣”。<8>確實如此,正是黎雄才在1930-1940年代已經練就“要寫那樣就那樣”這種堅實的造型基本功——尤其是1940年代長達七、八年的西南、西北寫生經歷,使他獲得了超乎尋常的描寫和把控復雜場景的能力。因此,對于黎雄才《武漢防汛圖卷》的超越同時代畫家的在現實主義方面突出成就和為眾所矚目,也就不足為怪了。徐燕蓀在剛剛改版的1956年7月19日《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題為《進一步發揚國畫的優良傳統》文章,在分析第二屆全國國畫展覽會成功得失的時候這樣評價黎雄才《武漢防汛圖卷》:“展出作品中最使我重視的是黎雄才的《武漢防汛圖》長卷,他這幅畫既反映了新社會人民以集體的力量克服困難的偉大氣魄,同時還成功地運用了國畫傳統的技法,不止說明了主題,并且是增助了畫面的美麗,這是為我們廣大人民群眾所愛好的民族風格的美麗,找不出舶來的氣息?!?lt;9>雖然,改版后的《人民日報》已經不再規定一字一句、一言一行都要代表黨中央的觀點和立場,<10>但是毫無疑問地,在當時的特定語境中,我們依然可以認為這是官方對黎雄才《武漢防汛圖卷》無以復加的褒獎,以及對該畫所體現出來的山水畫創作思想和風格趨向的最具力度的倡導。而所有這些,又顯然與黎雄才在該件作品中,完美地解決了當時所有國畫家共同面臨和亟待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密切相關——即如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反映現實生活、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對于《武漢防汛圖卷》這件具體作品而言,“反映了新社會人民以集體的力量克服困難的偉大氣魄”,當然就是反映現實生活;“找不出舶來的氣息”則說他在造型及技法上雖然有過學習東西洋繪畫的經歷,但已經化得了無痕跡;而“成功地運用了國畫傳統的技法,不止說明了主題,并且是增助了畫面的美麗,這是為我們廣大人民群眾所愛好的民族風格的美麗”顯然就是指該作品在運用傳統技法上能夠古為今用,并且化傳統繪畫的以孤寂清靜為美,而為雅俗共賞和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風格特色。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于非闇更以《動人心目的“武漢防汛圖”》為題,撰文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他的感慨:“從我能夠記憶時(清末)起,好像不曾有過鴻篇巨制、動人心目的國畫創作出現。1911年后,古典繪畫逐漸散落民間,鉆研和發展民族繪畫的傳統,比前已大有進步,但是畫家深入生活或是經過寫生的大作品,卻仍有限。建國以來,由于黨的文藝方針的正確和對于民族繪畫的重視和關懷,在國畫創作方面,就一年比一年進步,一年比一年提高,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作品。這次第二屆全國國畫展覽,作品就比第一屆的更多更好,其中《武漢防汛圖》卷,我認為就是近幾十年來罕見的鴻篇巨制動人心目的作品,這卷畫,是我有生以來所見的動人的現代作品之一?!?lt;11>(圖21)《人民日報》1956年7月18日第七版刊于非闇:《動人心目的“武漢防汛圖”》。

摘自《黎雄才和他的山水畫世界》

標注:

<1>陳履生:《建設新中國——20世紀50年代中國畫中的建設主題》,關山月美術館編:《建設新中國:20世紀50至60年代中期中國畫專題展》,第13頁。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5年3月。

<2>徐悲鴻:《漫談山水畫》,徐伯陽、金山編:《徐悲鴻藝術文集》,第573-574頁。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12月。原刊《新建設》第一卷第12期,1950年,北京。

<3>徐悲鴻:《漫談山水畫》,徐伯陽、金山編:《徐悲鴻藝術文集》,第574頁。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12月。原刊《新建設》第一卷第12期,1950年,北京。

<4>徐悲鴻:《漫談山水畫》,徐伯陽、金山編:《徐悲鴻藝術文集》,第575頁。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12月。原刊《新建設》第一卷第12期,1950年,北京。

<5>徐悲鴻:《漫談山水畫》,徐伯陽、金山編:《徐悲鴻藝術文集》,第581-582頁。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12月。原刊《新建設》第一卷第12期,1950年,北京。

<6>沈叔羊:《改造國畫必須打破傳統的“雅”、“俗”觀點》,《人民美術》第4期,第43頁。1950年8月,北京。

<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新政權的文藝政策對傳統派畫家的影響因素是非常復雜的。除了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建設對畫家們的實際感召之外,新政權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對畫家新的管理方式,也都規范、引導著畫家們朝著合乎新中國建設需要的方向努力改造自己的繪畫思想,而傳統派畫家在適應新時代新社會需要的同時,也使自己在新的社會中獲得了立錐之地。

<8>高劍父遺稿。轉引自李偉銘:《黎雄才、高劍父藝術異同論──兼論近代日本畫對嶺南畫派的影響》,李偉銘:《圖像與歷史──20世紀中國美術論稿》,第100頁注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9>徐燕蓀:《進一步發揚國畫的優良傳統》,《人民日報》1956年7月19日第七版。

<10>1956年5月26日,時任中宣部部長陸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在懷仁堂向科學家和文藝家作題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講話。陸氏的開場白說,“要我來講講中國共產黨對文藝工作和科學工作的政策。中國共產黨對文藝工作主張百花齊放,對科學工作主張百家爭鳴,這已經由毛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宣布過了”。黨中央確定“雙百”方針后,建國以來一直奉蘇聯《真理報》為圭臬的《人民日報》決定改版?!度嗣袢請蟆肪幬瘯?月20日向中央呈送了《改進報紙工作》的報告。指導改版的胡喬木很重視副刊,要求報紙從四版改為八版后,第八版副刊和整個報紙一樣,要宣傳黨的政策精神,尤其要作為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重要園地;對學術問題和藝術問題,可以有不同意見乃至爭論,不要只有一種聲音,文責自負,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代表黨中央。7月1日,《人民日報》改版。8月1日,中共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區黨委轉發了《人民日報》編委會的報告并寫了批語,指出“為了便于今后的報紙上展開各種不同意見的討論,《人民日報》應該強調它是中央的機關報又是人民的報紙”,“今后《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除了少數中央負責同志的文章和少數的社論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黨中央的意見,而且可以允許一些作者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同我們共產黨人的見解相反的文章。這樣做就會使思想界更加活躍,使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愈辯愈明”。(參見張文和、李艷編著:《口號與中國》,第111-114頁。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2月)

<11>于非闇:《動人心目的“武漢防汛圖”》,《人民日報》1956年7月18日第七版。

摘自:摘自: 榮寶齋在線網  作者:陳跡


投稿熱線:黎國強13728886039,黎士賢13544350888,黎開發13613024963 ;郵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誤:黎國強13728886039

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黎氏網” 的所有稿件,版權均屬于世界黎氏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稿件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世界黎氏網)” 的稿件,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來自企業或個人,發布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遇投資類文章,請網友謹慎甄別真偽,以免造成損失。
4、如因供稿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發郵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

国产精彩刺激真实乱对白_97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_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深田_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66